后记(一)(2/6)

周维烈不但凭此荣升为剑桥大学教授,还被授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头衔,并被英国皇家学会吸纳为会员,更被科学杂志誉为“闪耀数学界的一颗新星”。

此时,周维烈才26岁。

……

剑桥大学的学生正在期末考试时,周维烈以探亲为借口,提前离校前往香港。

拎着皮箱走出码头,顿时有七八个黄包车夫招揽生意,殷切问道:“先生,坐车咩?”

“去太平山。”周维烈随便选了一辆。

香港和英国仿佛是两个世界,街道上不仅有飞跑的黄包车,慢吞吞如龟爬的电车,还有拉着货物的牛车和驴车。许多奔跑嬉戏的街童,居然浑身上下光溜溜的,似乎家里连衣服都买不起。

穷,香港非常穷,跟“东方之珠”完全扯不上边。

车夫边跑边问:“先生到太平山哪里?”

周维烈道:“去山脚坐缆车。”

“山顶好风光,大半个香港都能看到,”车夫笑问,“先生是留学回来吗?”

周维烈顺口回答:“是的。”

车夫说:“那先生有前途,喝过洋墨水的都能赚大钱。我的崽就在周先生的希望小学读书,成绩很好,等长大了我也送他去留洋。对了,先生贵姓?”

“姓周。”周维烈道。

“哦,还跟周先生是本家,”车夫嘴碎道,“周先生是大好人,办学校不收学费,专门照顾穷苦人。我的崽还会说国语,说得可标准了,比很多大陆来的人都更会说。”

50年代的香港,国语是社会通行语言,因为大部分香港人都是从大陆逃难来的。香港电影也基本是国语台词,主要票房市场为台湾(前几年还能卖去大陆),粤语电影要到70年代初才渐渐成为主流。

周赫煊已经搬来香港十年,除了开矿设厂和走私物资到大陆以外,他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兴办教育。

创办私立中学和大学就不说了,周赫煊还在香港办了30多所希望小学。此时的香港学校数量有限,大部分小孩都无法读书,周赫煊的希望小学就成了穷苦人家的首选。

周赫煊在办教育时掺了私货,但凡是他出钱创立的学校,学生必须会听会说国语,期末还有国语的口语考试内容。

……

太平山顶,周公馆。

周维烈按响门铃,门房老头揉了揉眼睛,突然欣喜道:“是大少爷回来啦!”

“杜叔好。”周维烈笑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民国之文豪崛起》 最新章节后记(一),网址:https://wap.bqg999.org/0/183/1074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