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冼星海(上)(2/5)

把它改成歌词,搞一个大合唱。”于是,两人便商量把长诗分成八段,有独唱、齐唱、合唱、还有朗诵。

之后,抗战演剧三队在延安交际处的窑洞里举办喜迎新春的庆祝活动。光未然为大家朗诵了《黄河吟》。他的朗诵以气势磅礴的豪迈抒情,强烈地震撼着这位音乐家的心灵。冼星海曾随电影拍摄小组去过黄河之滨,对黄河有着深刻的印象。他想黄河那排山倒海,一泻万丈的气势不正是中华民族历经万难不屈不挠的象征与体现?当诗人刚一朗诵完,早已乐思如潮的音乐家,情不自禁地一下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一把从诗人的手中夺过诗稿,用宣言一般的口气向在场的人们说,“我要把它谱成一部乐曲,我有把握能写好它。”

眼前的《黄河吟》被他改为《黄河大合唱》。这是他对创作的一次升华,使作品的境界更加地宽阔深远,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难度和高度。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他要把《黄河大合唱》写成一部表现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诗史般的作品。

他拿到《黄河吟》之后,并没有马上投入写作,而是在酝酿、采访、收集和构思。此前,他已创作出许多歌曲,也收集到许多民歌。特别是在写作《生产大合唱》的过程中,他在音乐的民族语言与风格等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可以说为《黄河大合唱》作了一些前期的准备。经过多日的酝酿与构思,他已对整个诗篇的各个部分的表现形式有了初步的设想。

桥儿沟有一栋高25米,宽16米的哥特式天主教堂。门前有**主席题写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石匾。一条数公里的川道横贯在村前,川道上有许多石桥,通往一个叫一里坡的村子。这里有一片连着一片的绿油油的麦苗,有一片接着一片的低矮的农舍。村前地边,到处是枣树、梨树和柿村,还有一排排昂天向上的白杨树。冼星海每天都要从这条路上走过,路边的景物和周围的安宁让他很容易沉浸在《黄河大合唱》的诗意与想像之中。走着走着,他突然停了下来,掏出笔和小本开始飞快地书写和记录。有时他甚至会带上那把心爱的小提琴,站立在那一排排的白杨树下,一遍又一遍地把思绪与想象化为雄壮优美的旋律。

也就是在这条小路循环反复的漫步闲行中,这位音乐家对中国传统声乐的表现形式做了详细系统的回顾。中国民众唱的歌大多是情歌、悲歌或是说唱。情歌是唱给恋人听的,悲歌是自我排遣的,说唱是给别人讲故事听的。所以,中国声乐的表达中很少有合唱形式,更不用说分声部的合唱。而这些传统的声乐形式是不足于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诗意的情感》 最新章节第290章冼星海(上),网址:https://wap.bqg999.org/0/255/28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