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不朽的诱惑(2/3)

和个人倾向,也无异于增加了通过考试的筹码,能不积极吗?

京东士子的参考热情,让河北士子感受到了莫大的压力。

原本就有些动摇准备参考的士子随即坚定起来,而最初不甚热心的士子,生怕被京东士子抢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也变得紧张热切起来。

没有辜负京东士子的热切期望,徐泽很快就到书院上了大课。

因为旁听的士子实在太多,大教室也坐不下,徐泽索性将课堂搬到了室外的大操场上。

授课的标题为《格物问道——学之根本》。

同以往一样,徐泽的授课深入浅出,却发人深省。

这次,社首重新定义了“学问”一词。

学问是什么?

学问从何处来?

我们需要怎样的学问?

徐泽强调学问学问,要学要问,既要学系统的理论的知识,也要学实践的经验。

在学懂了之后可教会别人的知识才能称为“学问”。

远古时代,人类茹毛饮血,同样的时间,谁能比别人狩到更多的猎物,采集更多的果实,就值得其他人尊重和请教,这人就比别人有学问。

后来,生产进步,人类开始种植、养殖,谁种的地好,养的猪肥,就是比别人有学问。

再后来,有了文字,有人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探索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记录下来,这人也比别人有学问……

人类在不断演进,社会在不断发展,分科越来越精细,对“学问”的定义也变得越来越玄。

但本质始终没变,只有有益于文明发展方向的知识,才是真学问。

学问也有保质期,必须与时俱进。

春秋战国之时,百家争鸣,为何多年以后,仅剩下儒、法、道等寥寥数家?

不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焚了很多学派的书,坑的也不光是儒生),也不是独尊儒术。

虽然这些事确实与百家衰落有一定的关系,但最关键的还是这些“家”不能与时俱进,解决不了时代问题。

孔子教化弟子三千,周游列国十四年,其学问却始终不得诸侯采用。

反倒是其人离世多年后,儒家才登堂入室,并逐渐一家独大。

原因很简单,并不是什么“仁”,而是由其徒子徒孙改造后的“儒”符合了时代需求。

春秋战国之时,乃是大争之世,能够让本国变强,力压他国的理论,才是各国所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水浒新秩序》 最新章节第六十一章 不朽的诱惑,网址:https://wap.bqg999.org/176/176368/611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