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 Y系列受体大突破!(求订阅)(1/8)

许秋继续阅读魏兴思发来的文献。

第三篇一区文章来自国家纳米科学技术中心的李丹,他们课题组又发了一篇ci. ull.,同样是只有一张图片的“短通讯”文章。

说起来,ci. ull.这个期刊还是许秋告诉魏兴思的,之前并不在魏老师的期刊检索库当中。

另外,这个期刊的名称,如果缩写成两个字母的话,可以和《自然·通讯》的缩写一决高下了……

李丹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名为1的三元共轭共聚物给体材料。

这种材料的分子结构是在-基准给体的基础上进行改性而来,-是-二元共聚物,单元是,单元是。

而1的话,额外引入了第二种单元,即用氟原子和乙酸乙酯取代的噻吩单元,这种连接有两个吸电子基团的噻吩单元,可以降低给体材料的能级。

通过改变三元共轭共聚物分子中两种单元的比例,可以实现对给体材料能级结构的精细调控。

结果表明,引入10%摩尔分数的第二种单元,得到的给体材料的器件性能最佳。

此时,1材料与他们之前开发出来的i8受体结合,制备得到的电池器件,最高效率可以达到13.36%。

这是到目前为止报道的二元单结有机光伏器件中,效率最接近许秋《自然·能源》文章的一个体系。

于是,许秋也把1材料列入到自己的给体材料库之中。

其实,许秋对李丹课题组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

对方发表的文章基本都在ci. ull.上,大多是篇幅很短的“短通讯”文章,而且还都是效率比较高的体系。

另外,许秋之前在有机光伏领域中并没有听说过李丹这一号人,他推测可能对方是从其他光伏领域转行过来的,然后刚好抓住了非富勒烯的风口,直接起飞。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对方投的期刊都比较“偏”,不在魏兴思的期刊库中,也就无法被许秋看到。

第四篇工作,是来自马薇薇课题组的一篇文章。

她们做的是基于的聚合物受体材料,主要的思路就是许秋之前在《焦耳》综述,以及交流大会时告知她们的想法。

不过,她们报道的器件性能并不高,效率刚刚突破10%。

或许是她们器件优化的不太行,许秋在模拟实验室这边同样体系的结果,效率可以做到11%以上。

这个工作能够发表在上,一方面可能她们是运气比较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最新章节476 Y系列受体大突破!(求订阅),网址:https://wap.bqg999.org/186/186955/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