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6章 官商与皇商(2/5)

,便是读书人了。海汉在建国之前便对招募有文化的移民非常上心,对于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甚至设立了专门的安置补贴金,不但可以立刻获得海汉国籍,并且连家人的安置和入籍问题也可以一并解决。而在海汉治下有此待遇的新移民,大概就只有走从军路线,以入伍换入籍的那些人了,但待遇仍然远远比不了招募的读书人。

这倒不是海汉重文轻武,实在是迫于无奈,国家的高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官场撑起官僚体系才行,而海汉自身教育体系的培养能力是比较有限的,自行培养高级知识分子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且时间不等人,很多部门出现的大量职位空缺就让海汉不得不正视这种现状。而当时海汉还没有今时今日的这种实力,要吸引大明或其他国家的读书人加入海汉,就只能使用高薪厚酬和极好的福利作为条件了。

时间一长,大明沿海各省的读书人也大多听说过海汉的这种特殊招募,有些落魄的读书人觉得科举无望,便索性去投了海汉,然后很快就被委任了各种职务,有人甚至很快就被提升为正式的官员。有了这样的范例出现之后,大明南方的读书人开始意识到这还真是一条可行的路子,于是便有越来越多对科举心灰意冷的大明读书人将海汉作为了新的去处。

自愿背井离乡投奔海汉的,大多是生活比较贫苦,如果再不找个下家就没办法活下去的那种穷书生。而那些有一定的真才实学和朝廷功名的读书人,却往往会比较爱惜羽毛,不太可能主动跑去海汉找差事。当然了,这些爱惜羽毛的人倒也不见得是对大明有多么忠诚,其中不少人也是在待价而沽,想要在合适的时候拿到一个比较好的报价而已。

直接去海汉占据的地盘找移民局申请入籍,跟与海汉高官面谈之后获得推荐信再去入籍,最终的待遇肯定是有落差的。所以当石迪文亲临宁波的消息跟两国建交通商的消息前后脚传出来之后,很多嗅觉敏锐的读书人便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商人谈得,读书人当然更是谈得,如果能面见石迪文,向这位海汉高官展示一下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谈吐才能,说不定就被对方看上了,直接聘回去做个县太爷之类的,那岂不是美滋滋。当然也还有不少人纯粹就是抱着碰运气的心思来的,就指望着搭这股风上天了。

抱着这种心思的读书人还真是不少,来宁波的读书人中,十之五六都是这样的心态。有些人眼见竞争激烈,还生出了别的心思,设法找本地的关系户,尝试直接引见到石迪文跟前。于是这又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1627崛起南海》 最新章节第1516章 官商与皇商,网址:https://wap.bqg999.org/19/19687/1562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