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1章还有不少后续问题(2/3)

张峰觉得“在古林村,是一群有情怀的人在做一件有情怀的事情。”

由于这里风景不错,曾有房产商想来开发商品房,张峰听从专家意见,拒绝了房地产企业抛来的橄榄枝,破例将城镇建设用地划分为17块,以“招拍挂+补贴+点状供给地”方式卖给艺术家,定向发展文化旅游艺术项目,从而控制住了村庄的产业方向。

根据规划,古林村的松林竹海间散落着多个文创项目,其中有院落改造项目、陶艺手工艺文创项目等等。

古林的老村民,一半住在老房里,一半则入住了集中安置的小区。

村民创业区另将30多户老村民集中到一起,开民宿、办农家乐、办手工体验作坊。

村里还有3000亩茶园、8000亩雷竹,农业仍然是主业。这样的规划吸引了许多村民返回村里进行创业。

如此一来,原有的乡土社会也将延续下来。

复盘这些乡村振兴试点村庄,张峰认为“三个不任性”很重要。

一是权力不任性。在乡村建设的专业性问题上,不是“谁官大谁说了算”,而是充分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

二是农民不任性。比如古林村向手工艺者出租农民房子时,统一规定3000元、5000元、8000元的三档价格,由村集体统一签约流转,并以“修路不经过家门前”等软性方式约束农民坐地涨价的行为,才能稳住引入村里的项目。

三是资本不任性。张峰认识到资本力量非常强大,讲求的是经济逻辑,可能会与村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理念产生冲突。

为此,必须通过相应的制度规定资本下乡后要确保农村的耕地继续种植粮食,农村土地不能走向房地产化等等。

当然,张峰几个月来推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初步尝试。

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村镇的空间结构、产业形态将会发生改头换面的变化,附着其上的乡土社会也和以往不同了。

只是今后的城乡共生现象会如何演进?如何确保乡村振兴在各地推行时不松懈、不变调、不走样是一个重大问题。

同时,部分专家和基层干部也担心资本下乡是否会挤压农民的生存空间?进城失败的农民无法再回乡务农,农村的蓄水池功能是否会受到影响?

为此张峰便暂停了继续推行这些改革措施,他想先看看这些试点乡村在二三年后的效果究竟如何?毕竟改革的关键是找准方向、协调好各方利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仕途红人》 最新章节第951章还有不少后续问题,网址:https://wap.bqg999.org/198/198680/95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