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风声(2/3)

饿死事小,名节事大,这一类的事情,进行了强烈的批判。提出天道好生,生民至重等观点,并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此仁义,孔孟自取也。今人以我之仁义,度他人之心。令人必取之。以我之道,使他人之必殉之,如此,三皇五帝仁道之盛,吾仰慕之至,能得教授,虽死无憾,如此,吾可令彼代我追随三皇五帝于地下,以彰吾崇道之诚。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然了,丁显这边也有回应。丁显文笔义理,不在解缙之下。是那种不论正反方,只要拿到议题,就能喷出花来的。

他一一应对,不落下风。

但是他明显已经感受到风声不对。

只是他此刻还不知道是出了什么变化。

等方孝孺等人将丁显请过来之后,丁显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当然了,方孝孺知道也不多。只有太子的只言片语。太子也没有多说,只是提点方孝孺,陛下要重修大明律,准备令何夕主持此事。

但是短短一句话,方孝孺这样的人已经能从其中嗅出不少端倪了。

而今能在方孝孺圈子里面的人,也都不是寻常人。其中地位最低的也就是丁显了。只是丁显在外面影响力很大。在这里才有一个位置。虽然儒家对有些新事务接受得比较慢。但是,作为权力漩涡之中的政客。对斗争是要有敏感性的。报纸喉舌,已经成为权力斗争之中关键的一环。因为很多时候,每一个派系的中坚力量都是很少。真正决定历史发展的,是沉默的大多数。

正是孟子所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报纸,就是宣传上的利器,自然也是权力斗争中的神器。

丁显说道:“诸位大人,大明律乃是陛下手订。承唐宋令律,刑罚上加重之外,内里一脉相承。其中没有什么可改易的地方。这会不会陛下,修改量刑之意。”

方孝孺摇摇头说道:“不会,数日之前,江苏席家高利贷案,陛下朱笔勾了一百多人。没有一点要开恩的意思。如果陛下真要开恩,在此之前,不会毫无征兆。而且主持这一件事情的人,不会是何夕。因为是太子才对啊。”

此言一出,下面纷纷点头。

大明律其实很完善的,算是中华法系的代表,大清律其实就是在大明律上面修修改改的。唯一的问题是量刑问题。开国之初,朱元璋以乱世用重典为由,大明律量刑普遍的比唐律重,特别是在一些道德罪,通奸,红杏出墙,或者兄弟相争,等等。这些罪名上有明显的加重。

所谓脏唐臭汉,唐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大明公务员》 最新章节第一百六十一章风声,网址:https://wap.bqg999.org/268/268016/609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