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没钱修路怎么办?大明国债了解下!(2/4)

到明朝,这其中的说道就更多了。

最初的时候,大明宝钞的诞生,其实就有着类似“国债”的意味,不过是只借不还的那种。

朱元璋凭借着大明宝钞,大量搜刮民间的财物,以充实国库。

这就导致大明宝钞的贬值速度简直令人瞠目结舌,百姓们手中的宝钞瞬间变得一文不值,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苦之中。

直到朱慈烺之前果断决定将大明宝钞和金银绑定,才使得大明宝钞重新恢复了正常的市场价值,百姓们的生活也才渐渐有了起色。

不过话说回来,以往朝廷借贷,那都是在国库空虚、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才不得已而为之。

可如今呢,不管是户部还是内帑,那银子可都是堆得满满当当,怎么这会儿却还要向民间借贷呢?

这不是多此一举、没事找事嘛!

倪元璐越想越觉得纳闷,心中的疑惑如同潮水一般再也按捺不住了。

他微微皱起眉头,忍不住开口说道:

“太子殿下,臣实在是搞不懂这是为何啊?明明现在国家根本就不缺钱,户部和内帑里的银子堆积如山,为什么还要向民间借贷呢?”

“这于情于理,似乎都有点说不过去吧?”

朱慈烺听到倪元璐这话,脸上并没有露出丝毫意外的神色。

而是耐心地解释道:

“本宫当然清楚户部和内帑里有钱,但是,你们可别忘了,朝廷以后要修的路,可远远不止这三条啊!”

“等到这三条路修建完毕之后,大明便会立刻开启下一步的修路计划,到时候各个省份之间必须全部连接起来,形成四通武百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各个军队的军饷更是欠了半年之久。

朝廷的财政状况糟糕到了极点。

要是在这个时候发行什么“大明国债”,恐怕就连傻子都能看得出来这只不过是朝廷用来敛财的工具罢了,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保障。

这个时候要是有人买国债的话,恐怕会被人骂作是傻子。

但是如今这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

首先,朝廷经过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财政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压根就不缺钱。

户部如今还有存银六千多万两,内帑的存银更是超过了两万万两!

到时候,只要朝廷稍微向百姓们透露一下这些情况,让大家知道国家并不缺钱,百姓们自然也就愿意购买国债了。

当然,有钱还是次要的,最为关键的还是之前的那场松锦之战。

这场战役,大明军队奋勇杀敌,直接杀敌十万有余,彻底覆灭了建奴的威风,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大明国力的强盛。

曾经那个在人们眼中孱弱不堪的大明,如今已经变得强大无比。

再加上之前朱慈烺在蒙古的大胜,更是让大明的公信力达到了顶点。

这时的百姓们对朝廷充满了信任,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发行国债确实是十分符合时宜的。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鼓励商人们大量购买国债,朝廷还可以给出一些实实在在的优惠。

比如购买国债之后可以用来抵税和减税,这对于那些精明的商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他们本就善于计算利益得失,如今有了这样的政策,自然也就更愿意购买国债了。

想到这里的时候,倪元璐越发觉得此时可行!

下一秒,只见他对着朱慈烺拱了拱手,然后颇为激动地说道:

“启禀太子殿下,臣觉得此事确实可行!”

“另外,为了鼓励民间百姓购买大明国债,臣倒是觉得应该先让朝廷的文武百官和勋贵们购买一些。”

“如此一来,其他百姓见勋贵和百官们都踊跃购买国债,自然也就会心生向往,愿意跟着购买了。”

朱慈烺听到这话,微微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神情:

“你们说的很有道理,这件事情本宫会想办法妥善安排的。”

“你们也别闲着,回去之后将这件事情重新整理一下,写份详细的奏疏,然后在朝会上拿出来和众大臣商议一下。”

“要是没什么问题的话,就按此执行。”

两人听到这话,赶忙躬身领命:

“臣遵旨!”

随后,朱慈烺挥了挥手,示意他们可以下去了。

两人也没犹豫,直接便转身离开了东宫。

等到二人离开之后,朱慈烺闲来无事,心中忽然一动,便信步走到书桌前随手扯过一张宣纸。

随后他拿起毛笔,蘸了蘸墨汁,便在宣纸上画了起来。

只见他时而凝神思索,时而挥毫泼墨,没过多久,一个看起来有些复杂的图案便渐渐出现在宣纸之上。

最中央的地方,他郑重地写下了四个大字:“大明国债”。

写完之后,朱慈烺直接喊来了马宝。

马宝听到召唤,赶忙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