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零九十八章关注点(2/3)

港上市,发行90万股,每股16元,当时超额认购56倍,开市价31.25元。

1965年香港发生银行挤提风潮,怡和股价跌破上市价,只有12元。1967年,香港发生暴动,香港交易所曾停市两次,每次为期10天。

那个时候,因为只有卖出,没有买入,不能达成任何成交。但银行要求经纪在挂出卖盘时,要将卖出价尽量挂高些,银行借着卖出价来估值,尽量减少“斩仓”的情况出现。

六十年代香港上市股票只有数十只,经纪数目亦只有几十人,成交十分稀疏。

到了七十年代,香港股票开始普及化,1969年12月远东交易所成立;金银交易所成立于1971年;九龙交易所于1972年。4所成立后增加了很多会员,亦增加市民的参与。

那时候在香港开户,当时最低消费约为1万港元,买卖要向经纪的跑腿落单,这些跑腿用自己的资产担保其客户,然后才可透过经纪进行买卖。

1969年地产渐渐从1967年暴动中复苏过来。外来资金虎视眈眈,1969年终更有美国财团投得尖沙嘴喜来登酒店地皮,刺激地产市道,小股民亦恢复信心,股市被认为是容易套现的产品,暴动期间买卖楼宇很困难,为了保值,资金都涌入股市形成了一波香港的股市狂潮,使英国经纪行留意香港股市。

1971年维高达及嘉惠父子率先到达香港,为外国基金买卖香港证券。整个七十年代,愈来愈多的英资经纪行来了香港,高峰时有十多家之众。

这个情况在八十年代中期起了很大变化,英国金融业在1986年经历了大改革,容许外国银行收购英国经纪行及金融机构。

等到了八十年代后期,这十多家在香港有分行的英资经纪行,亦陆续被英、欧、美资的银行或投资银行所吞并。经过一连串收购后,九十年代本地的证券市场,渐渐由欧美的大银行及投资银行所垄断,本地经纪数目由“四会”高峰时的近千名,逐步下降至当时少于400名,成交占有率亦由超过90%,下降至不足30%。

1973年香港股市泡沫,整个六十年代是香港工业起飞时期。由1962年至1973年,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撇除通胀后,每年以9.4%复式增长。

1971年至1973年期间有很多新股上市,包括:长实、新世界地产、新鸿基地产等。上市以一元票面价认购,上市后股价飙升20-30倍,令股民如痴如醉。那时的心态是宁买地产股,不买地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我的1982》 最新章节第两千零九十八章关注点,网址:https://wap.bqg999.org/58/58320/2105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