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晋商】(2/7)

权,就偏向于谁,这一点与韦宝很像。

明朝时,晋商通过经营边防军需物资起家,通过运输军粮获得“盐引”和银两。

山西商人以华北为地盘,进出于江南,与徽商相竞争,明清之际,势力又伸张到四川。

晋商的兴起,与明朝的北方边防有关。

明朝为防蒙古入侵,在长城一线屯驻大军,基本上依靠屯田自给自足。

但当地土地贫瘠,收获不多,士兵又不能集中力量耕作,因而粮食不足,而募兵逐渐增多,交通不便,军饷成为重大问题。

明朝于是依赖华北各省的民运、或漕运,或采取纳米赎罪等方法。

其中开中法作用重大,召请商人把军粮,米、麦、豆草等运到边境,给予盐,并在一定范围内贩卖。

宋代已有折中法,但规模不大,开中法却把全国大部份产盐区的盐额都纳入其中。

开中商人兼营五谷和贩盐,独占盐的贩卖,获取巨利。

永乐以后,商人在北边自营屯田,或低价向农民购入谷物囤积。

开中法主要实行于山西和陕西,许多商人在此聚集进行商屯。

当地商人占有地利,逐渐抬头。

他们在黄土绝壁间,开凿土窑,储藏谷物,土窑干燥,可保存谷物数十年,而可以避过盗匪的劫掠。

山陕商人最善于利用这种地理条件来保贮粮食,借开中法积累资本,再经营金融业,扩展到江南一带,经营绸绸与棉布买卖,贩运到各地。

平阳府、泽州、潞安府是山西商人的老家,当地富商往往有数十万两资产。

他们往往一人出资,与同族同乡合伙,称为伙计。

伙计各自负责分担各种营业,誓无私藏。

山西商人常与陕西商人合作,对抗其他商人。

明代中叶,北边逐渐开拓,军饷征集较易,而且银亦开始流通,除了开中纳粮外,官员开始用银买粮,开中法开始断绝了与北方直接的经济关系,改为在盐产地纳银开中,朝廷把银两分给边区。

于是徽商兴起,与山西商人对峙。

由于山西南部有盐池,卖盐、取盐都非常方便,因此累积大量资本,形成了晋商,故有“平阳、泽、潞富豪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明代中期,盐业制度由“开中制”改为“折色制”。

“折色制”是指将盐业经营权给了另一批商人,商人在内地就可以拿钱买盐,然后运到各地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明鹿鼎记》 最新章节【1007 晋商】,网址:https://wap.bqg999.org/61/61953/1005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