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1 信王选后】(3/11)

外戚专权的惨痛教训,使用了两个方法,一是在后世在选妃方面,抛弃了门第观念,只选普通良家女子;二是加强了对于内宫的管理。

明朝除了在开国之初盛行与勋贵联姻以外,诸如太子朱标取常遇春之女、燕王朱棣取徐达之女等,之后有明一代的后妃很少出身勋贵家族,多是挑选自民间,因此出现了“后妃多出民间”的现象。

因为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天子后妃及其亲王王妃,必须要选择普通的良家女子,当然范围没有限制到必须是普通老百姓,像普通的官、军之家也可以,只要家道清白,相貌不错就可以。

一般选妃的范围是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类似于后世的海选,然后由礼部筛选,最后剩下的几十人带入宫中,挑选一二人作为后、妃就好,至于其他落选女子是以礼送回家。

这样一来,皇帝的内宫之中后、妃都是出自普通家庭,后族没有强大的势力,自然对于皇权形成不了威胁。

选择后妃的范围虽然限制于普通的家庭,避免了因为后族势大,以至于后、妃威胁到皇权。

但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果后妃中有受皇帝宠爱的,其家族不是马上就水涨船高了吗。

这点,明太祖朱元璋也考虑清楚了,那就是给予外戚的待遇,往往是授予有职无权的职位。

比如说明仁宗的张皇后,被称之为“女中尧舜”,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她当选为太子妃以后,父亲张麟仅仅是被授予为七品的兵马副指挥。

明代宗的汪皇后在明代后妃中出身算是很好的了,父亲汪泉是世袭的金吾左卫指挥使,汪皇后被册封为郕王妃时,汪泉也就是升为三品的兵马司指挥,禄不视事,也就是有职无权,等到汪皇后正位中宫,汪泉进为泉都指挥同知府军卫,依旧是有职无权。

一般来说这些外戚也就是给一个锦衣卫的虚职,封为伯爵,最多是侯爵,还是有职无权,享受着俸禄就好了,当然外戚待遇还是不错的,像爵位就可以世袭。

但明朝皇帝对于外戚一直是防范于未然,时不时打压一下,避免其势力膨胀,像到了明世宗嘉靖帝在位期间,以外戚世封非祖制,认为“祖宗之制,非军功不封,洪熙时,都督张昶封彭城伯,弟升亦封惠安伯,外戚之封,自此始。循习至今,有一门数贵者,岁糜厚禄,逾分非法”。因此废除了外戚爵位世袭的惯例。

在这种情况下,有明一代内宫压根干政不得,连外戚都掀不起什么风浪。

故有明一代,外戚最为孱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明鹿鼎记》 最新章节【1061 信王选后】,网址:https://wap.bqg999.org/61/61953/1075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