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4 静观其变的李精白】(3/5)

屡次决口冲击,湖面被淤积,由南向北逐渐干涸,现在的巨野、郓城、嘉祥及梁山南部,淤积成了平地,北部则成了梁山泊。

《水浒传》描述的梁山聚义虽然有很多想象成分,但确实也反映出,河网交错、湖泊密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盗贼窜伏来往。

山东之盗,总体上胶东较少,鲁中和鲁西较多。

同省而有如此差异,主要是受气候和农业条件影响。

山东中西部是传统农业区,洪水、涝渍和干旱灾害都很频繁和严重。

清代268年中,山东出现旱灾233年次,涝灾245年次,黄运洪灾127年次,潮灾45年次。

更要命的是鲁西南是传统的人口密集区。

黄河入鲁第一站曹县,隋末义军猛将单雄信、唐末黄巢的家乡,几乎都是受灾专业户,每逢大灾,便要出现大规模饥荒。

当地流传过一段顺口溜:“一年决,二年荒,三年四年吃不上。”

频繁决口导致黄泛区农民无法生活,要么流浪他乡,要么群起为盗。

由于鲁西南、鲁西北地区处在多省交界处,官府的控制力较弱。

山东官府追剿,要么逃入河南、江苏,要么避入河北。

彼处来剿,再窜回山东,所以成了久治愈之疾。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朝有位官员总结过,山东“盗贼之起于郓巨,盛于菏曹,南扰归德,东走丰沛,而东北蔓于兖沂、泰安诸属”。

各省边境的盗贼也往往互相勾结,难于扑灭,以致鲁西多盗成俗。

而来往于多省之间,无疑要借助马力。形势之需,迫使山东盗不得不到处购买抢掠马匹,以作流窜之用。

其余如沂州属之幅匪、武定属之枭匪及土匪、骑马贼,随地皆有。马贼来去如风,极难追捕,一来二去,各处盗匪竞效仿,响马之名,也渐渐闹了出来。

强悍爽质的民风社情也是关键,同样是农业大省,同样灾荒频仍,河北河南就没有山东类似的情况。

虽然山东盗多成习,但并不代表山东人民天生就爱当强盗。

之所以老是出响马,主要原因还是天灾 交加,逼得人们吃不上饭,这才相聚为盗干没本儿的买卖。

所以当初魏忠贤之所以将裁撤山东军这么大的事情交给韦宝办,并没有打算韦宝能捞到什么便宜,绝对是想给韦宝一块硬骨头啃。

在魏忠贤看来,给韦宝画了一个他能解决好山东问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明鹿鼎记》 最新章节【0794 静观其变的李精白】,网址:https://wap.bqg999.org/61/61953/794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