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十一章 点点滴滴(2/3)

持续了三天三夜。

对于野战而言,火枪兵在骑兵面前,几乎变得一无是处,特别是北伐军没有装备甲具的情况下,一旦遭遇骑兵,一擦就伤,一触即亡。

增援部队不得不集结起来,以巨大的战术阵形,来抵抗随时而来的骑兵袭扰,于是,向北推进的速度就变得异常缓慢。

好在,随着登陆点的扩大,一部分由水师运至的火炮开始搬运上岸,这才将阵线逐渐地向泰兴城推进。

事实上,只要时间足够,随着火炮、弹药地不断补充,敌人就算再多一倍的骑兵,也得被北伐军不断肠地挤压出去,可很显然,多尔衮打得就是这个时间差,只要攻破淮安城,歼灭泰州、吴淞二卫,他的战略目标就达成了,吴争势力从此就失去了向北扩张的能力,至少在三、五年内,已经无法恢复元气。

三、五年的时间,足以让清廷了结西北、西南的战事,由此可以集中精力,对付义兴朝了。

多尔衮的筹谋,其实并不过于精细,事实上,他的谋划粗糙,也存在不少的漏洞。

其一,多尔衮自身的病情非常严重,这是一场几乎是他一人独立谋划、行动的战争,虽说清廷高层是知晓此战的,但对于如此大规模的决战,清廷并没有进行战备动员,也就是说,对于清廷而言,这依旧是一场局部战争。

这是多尔衮的谋划中,一个巨大的缺陷,是人都知道,此战双方动用的兵力加起来,已经超过三十万,这样的战争,谁能保证可以一蹴而就,迅速歼灭包围圈中的北伐军二卫?一旦战事胶着,对于双方就是拼人命、物力的消耗,至今尚未动员的清廷,能支撑得下去?

当然,多尔衮显然不知晓吴争在淮安,如果知道,那他可能会迅速调整战略战术,因为主帅被陷在包围圈内,无论哪一方势力,都会拼命营救,这就使得多尔衮原本想消弱北伐军有生力量的想法,变成妄想。

其二,多尔衮虽然拿捏准了义兴朝朝廷的“小心思”,可他忘记了一点,吴争先拥立朱媺娖监国,后拥立朱慈烺登基,又拥立朱媺娖登基,这三次的拥立,足以显现出吴争对义兴朝堂巨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就算义兴朝廷决意不出兵增援,各路明军会无动于衷,坐视吴争遇险?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其三,综合以上两点,多尔衮看起来非常缜密的部署,就有了巨大的漏洞,只要清军无法在短时间内攻破淮安城,那么,扬州的一万骑兵和凤阳府调来的守军,就会陷入北伐第一军的反包围之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汉明》 最新章节第一千三百十一章 点点滴滴,网址:https://wap.bqg999.org/81/81338/1322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