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一章 答应(1/2)
见太孙应了,皇帝满意了,就要说句怀柔的话,这时,喉咙处涌上来了一股痒意,努力往下压了压,没压住,咳嗽起来。>
“皇上……”>
太监胡怀安下意识要动,在皇帝扫了一眼,站在了那里。>
皇帝也很快止住了咳嗽,心情却大是不一样,略一沉吟,就继续对苏子籍说:“粮仓的事,关系重大,望你能速速去俞林府调查,给朕和朝廷一个交代。”>
“是!”>
苏子籍简单的应了一声,可心中顿时疑云,皇帝为何这样急?>
本就疑心这里有事,这时听到皇帝这样催促,更是觉得这也太仓促了,带着烟火气。>
“皇帝这样做,就不怕被自己发现里面有问题?”>
“还是说堂堂阳谋?”>
可就算皇帝不怕自己发现有猫腻,但这样仓促,也不符合皇帝一向性格和气度。>
“天子自有静气,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可是皇帝的座右铭,现在皇帝的急切,似乎从宴会时就表现出来了,而这一次比之前更急。>
想到这里,苏子籍心中警觉,不由朝皇帝看了一眼。>
皇帝脸色青白,眼底有着淡淡的淤青之色,但若不仔细看,不算明显。>
“不过,考虑到皇帝的年纪,并不算出格。”>
“并且从皇帝的神情,看不出此刻所思。”>
这并不奇怪,就算皇帝有了一些反常,可也不好说是太过急躁,还是早就有了其他准备。>
“君臣分野,宛是天壤。”>
虽自己是太孙,可两人之间的实力差距还是太大,与御宇二十年的老皇帝相比,自己才上位多久?>
除了年轻,无论是名分还是力量,苏子籍面对皇帝也是处处受制。>
“是,自己是太孙,身寄中外之望,皇帝不能处置普通亲王一样处置自己,但自己更不能直接与皇帝对抗。”>
“父慈子孝名分上,皇帝天然压着自己一头。”>
只能说,成了储君,让皇帝略有顾忌罢了,可再束手束脚,皇帝想做什么,苏子籍也只能先接招,再想着还击。>
就像是现在,苏子籍就不知道皇帝为什么这急。>
要知道,治政总得有余地,这样急就很不对,特别皇帝还直接给了方惜、余律功名和差事,这越发显得急了。>
甚至还透出一种朝廷仿佛无人可用的不体面。>
难道连半个月的张榜、授官、夸官等时间都没有了?>
皇帝这次居然也顾不上了?>
心中想着这些,苏子籍若有所思,就说着:“皇上有命,孙臣自当领受,只是孙臣若去,是调查俞林府的兴平仓,还是七大仓一起调查?还请皇上明示。”>
七大仓是指:兴平仓、禄米仓、万安仓、太平仓、裕丰仓、储济仓、本裕仓。>
苏子籍既不得不接招,为了明确职权,就要现在直接问出来。>
到时是管还是不管,管哪些,也有个明示,不至于靠自己来猜。>
这的确是个问题,皇帝略一沉吟,说:“一起调查吧。”>
七大仓一起调查?>
旁听着的余律、方惜,都眼睛放光。>
他们过去只从史书及一些民间故事里听闻过这样的案子,自己可从没有亲自经历过。>
没想到自己刚刚被取中,就遇到了这样的大案!>
并且自己还被委派了亲自去调查,还是七大仓一起调查!>
这是被委以重任了,皇上竟这样信任我们?让我们辅佐太孙做这样重要的事?>
苏子籍一瞬间却雪亮,噗通一声跪倒,说着:“皇上,孙臣实在不敢接此重任。”>
“?”一刹间,死一样的静寂,太监都不由微张嘴,皇帝也被惊得一颤,但随即就恢复了平静,盯视着苏子籍:“太孙,你这是怎么了,是有什么顾忌么?”>
苏子籍顿首:“皇上,七大仓关系京城乃至直隶供应,身系军民百万命脉、牵连一二品大员甚多,孙臣年轻,实不敢当,愿皇上派人主持,孙臣愿协助理事,也多多学习!”>
听了这话,在场的人都是一松,这话实在,太孙年轻,又是储君,本应该就是“静而学慑之”。>
方惜余律也暗松口气,特别是余律,若有所思,本来一腔热血,有点冷了下来,只是看着这爷孙二人。>
却见皇帝听了这话,蹙眉站起身来,踱着步子说:“你的确年轻,只是不但高中状元,还任过知府,当过父母官,更建有军功,无论军政都有建树,并非寻常人,朕信你,你不必如此自谦。”>
苏子籍依旧跪着并不起来。>
见太孙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