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十五章 乱民不至(1/2)
道观>
就着昏暗的烛光,枯瘦的中年人,坐在案前,眼神有些发愣。>
张岱仍然在反复思考。>
“惩私利千古不断,戒公贪闻所未闻!”>
“国之不行,乃是天风沦丧,此乃朝廷和皇帝的公贪?”>
“公贪之下,民不聊生百业凋零,故戒公贪还在私贪之上,其次才是百官之德风!”>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原来这样……原来是这样……”>
“没有戒公贪,一切都是刻舟求剑,抱薪救火!”>
“这就是圣贤的大道?”>
“这才是圣人的大道?”>
他脸色越来越脸色苍白。>
“难道我错了么?”他喃喃自问。>
无人回答。>
他也不需要旁人回答。>
“想我自幼读书,不是没有过宏德于世的想法。”>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无数前贤前赴后继,我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心这愿,自幼就有,却不曾说出,而是践行在心。”>
他眼神楞楞地,看着那摇曳交错的烛火。>
烛光里,仿佛映照出三十多年前,尚是年轻的他,在灯下读书之景。>
几十年人生,匆匆而过又留下了什么?>
幼年的愿,青年的志,中年的无悔……>
“我本以为自己身依此志,虽九死也可以无悔,直到入土,不负初心,但太孙这次来了,我却真的开始……有点……悔了。”>
又是一阵雨水,顺着打开的窗户,打在脸上,衣衫上,露出了削廋到皮包骨的身体。>
“我这几十年的路,偏了么?”>
“要是,三十年前,我能够遇到太孙的话,或许……”>
尽管知道绝无可能,但张岱还是禁不住想象那样的景象。>
“也许,我就不必这样自苦了……”>
骗别人容易,骗自己难。>
张岱知道,他的确悔了,悔不能早闻大道。>
其实这一生,他最自豪的就是自己能知行合一,践行儒风大道。>
可现在,太孙点破,才知道……或许是从根子上走错了。>
“我几十年研读,没能领会圣贤真意,太孙却寥寥几句,就点破关窍……太孙如此,这天下万民,要有福了。”>
想到这里,他心中又涌现出淡淡的欣慰与悲伤。>
“啊……可惜,我是看不到那天了。”>
“就让我张岱,死于此吧,起于此愿,终于此愿,也好。”>
“我老了,有点累了,也倦了……也,不想改了。”>
他缓缓闭上眼睛,神情平静,静静等待着。>
“大人!”>
门外忽地有人重重拍门:“大人,快走啊!”>
听得出来,是方惜的声音。>
张岱心一动,直接拉开了门。>
年轻人全身都打湿了,顾不得别的,拽住就想跑。>
“不,不,我不能走!”>
“我走了,才什么都没有了!”>
张岱醒转过来,注视着年轻的面孔。>
“你不懂,我不能走!但是你可以!”>
“你还年轻……我有许多疑问,要你以后解答。”>
说着,他深深望了他一眼,那上面,还带着意气和理想,恍惚之间,似乎看到几十年前的自己。>
都是那样天真,又有着热血……真像……真像……>
他把一封纸塞给方惜,难得带上几分殷切。>
“听着,此事我自一力担责,与你不相干!你拿好!”>
“你跟着太孙,前途远大,不要错过了,不要和我这个罪人多牵连!”>
“以后每年今天,记得给我烧烧几封纸,挑些社稷的事,说给我听!”>
听到这交待后事的话,方惜又是震惊又是难过。>
“张大人!”>
“我不走!”>
张岱却不理会,又断然呵着:“你们几个,快把方大人拉走!”>
几个士兵和衙差,眼见情况不妙,本就想走,这时顿时冲了过来,拉着方惜而下。>
“方大人,别辜负了老爷一片苦心。”那是张岱的仆人。>
又有一人,跟在他身侧默默持刀护着。>
“勒三,你不走吗?”>
张岱也不看身边,只是微笑着问。>
“大人,我跟您这么多年,您不走,我也不走。”>
他是跟着张岱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